婴儿出生后,可从母亲体内获得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但随着月龄的增长,抵抗力会逐渐减弱和消失,孩子就容易受一些传染病的传染。为了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就需要有计划地按时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保护儿童健康地成长。
年龄 |
疫苗名称 |
出生时 |
乙肝疫苗 |
卡介苗 |
1月龄 |
乙肝疫苗 |
2月龄 |
脊灰疫苗 |
3月龄 |
脊灰疫苗 |
百白破疫苗 |
4月龄 |
脊灰疫苗 |
百白破疫苗 |
5月龄 |
百白破疫苗 |
6月龄 |
乙肝疫苗 |
流脑疫苗 |
8月龄 |
麻风疫苗 |
乙脑疫苗 |
9-18月龄 |
流脑疫苗 |
18-24月龄 |
甲肝疫苗 |
百白破疫苗 |
麻风腮疫苗 |
2岁 |
乙脑疫苗 |
3岁 |
A+C流脑疫苗 |
4岁 |
脊灰疫苗 |
6岁 |
白破疫苗 |
麻风腮疫苗 |
A+C流脑疫苗 |
答: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为依据而制定的。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灰疫苗等至少需要完成3剂接种才能使儿童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随着孩子的长大,身体内原有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有些疫苗还要进行加强免疫。
预防接种前应带好《儿童预防接种证》,如果孩子身体不适、正在患病期或禁忌症等特殊情况,应主动告诉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
预防接种完毕后应在接种门诊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再离开。孩子打疫苗后要避免剧烈运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接种疫苗后,少数儿童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1.对疫苗成分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展期和发热者。
3. 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它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4.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者。
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上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即可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应该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果发生严重反应者,应及时就医。
异常反应常见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
淋巴结炎等,应及时就医。
7.接触传染病人后打疫苗还能不能起作用?
任何传染病从接触病人到发病总要间隔一段时间,叫作传染病的“潜伏期”,各
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不同。因此,接触病人后尽快接种疫苗还能起到预防作用。
8.网上传言,肛周脓肿的孩子不能吃糖丸,吃了以后95%的孩子会得小儿麻痹,概率很高。且肛周脓肿的发生率以男孩居多,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肛周脓肿是新生儿常见病,与免疫力低下有关系。免疫力低下的宝宝由于抗感染能力弱,如清洁不够或皮肤破损极易导致肛门感染而形成脓肿。小儿麻痹糖丸是减毒活疫苗,这种有活性的病毒对免疫力正常的宝宝没有致病力,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则可能产生致病力。所以,有肛周脓肿的孩子不能服用儿麻糖丸。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接种糖丸后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的概率是4/100万新生儿。发生概率是极低的。
新生儿肛门脓肿的发病率男婴高于女婴。原因是新生儿体内由母体带来的雄激素在一个阶段内呈现较高水平,促使宝宝肛腺特别发达,由于男婴肛腺分泌旺盛,所以发生肛门周围感染的几率较女婴高。随着新生儿的发育成长,一过性旺盛的雄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故儿童及青春期前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9.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有什么区别?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
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
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
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